您好,欢迎光临中国颗粒学会!

中国颗粒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王伟——2020年度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获得者

发布时间:2021年1月6日 来源:中国颗粒学会

王伟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副院长。2004年和2009年分别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学士和分析化学博士学位。2009-2013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12月起任南京大学教授。先后获得国家优青(2015)和国家杰青(2019)项目资助。2017年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20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

 

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单颗粒化学成像与测量、纳米电化学等,致力于通过微纳尺度的化学成像与测量发现新的科学现象,揭示新的科学规律,不断推动对微观化学过程的认知极限。

 

成果简介

优良的化学反应活性是纳米材料最重要的特性之一,也是其在能源、环境和生命等诸多重要领域得以广泛应用的基础和潜力所在。传统研究的对象往往是包含有大量纳米颗粒的宏观体系或界面,测量结果反映的是体系中所有颗粒的平均行为。然而,同种纳米材料的不同颗粒个体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均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性,如何在单颗粒水平上研究纳米材料的化学反应活性既是化学测量学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颗粒学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

 

王伟教授及其团队研制成一种新型高分辨率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显微镜,阐明了其成像机制与技术特性,聚焦于单颗粒化学成像与测量研究:

1)开辟了利用光学显微镜开展单颗粒电化学反应活性研究的新道路,克服了传统电化学方法空间分辨率和灵敏度不足的瓶颈问题,实现了单颗粒反应电流、表面电荷和电容等基础电化学参数的测量,为深入理解纳米尺度的电子转移规律提供了新的视角;

2)发现了单个半导体纳米颗粒光化学反应的间歇现象,提出了“光化学闪烁”的新概念并揭示了其规律和机制;

3)实现了对单个纳米气泡的免标记光学成像,发现了纳米气泡溶解过程中的界面滑移现象,通过对单个纳米气泡折射率的测量为阐明纳米气泡的化学本质提供了新的测量手段。上述成果一方面阐释了纳米材料化学反应活性的微观结构基础,有助于以一种“见微知著”的方式指导高效纳米化学体系的设计和应用;另一方面通过单颗粒的化学测量研究揭示了新的科学现象和规律,推动了人们对微观化学过程的认识前沿。

 

 

青年颗粒学奖

>>奖项介绍

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是中国颗粒学会设立的奖项,旨在奖励:在颗粒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或应用研究中取得突出成果的卓越青年科技人才。

 

>>奖项历史

1994年,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郭慕孙院士将他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奖的全部奖金(10万港元)和一些积蓄(5万元人民币)捐赠给中国颗粒学会,作为"青年颗粒学基金",并建议设立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旨在鼓励颗粒学领域内青年科技工作者奋发进取,促进人才成长。

1997年,中国颗粒学会利用"青年颗粒学基金"设立了"青年颗粒学奖"。

2002年起,"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的评选与中国颗粒学会每两年一次的学术年会同步进行,奖励从事科学研究和在企业工作的青年同志若干名,奖项的颁奖仪式在年会大会上举行。

2007年8月,经国家科学奖励办公室正式批准,"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成为国家承认的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已经逐步得到本领域专家、企业,特别是青年学者的认可,申请参加该奖项评选的人逐界增加,涉及的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

 

申报条件

“青年颗粒学奖”申报条件:

1. 具有“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和优良的科学道德;

2.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 在颗粒学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新发现、新突破,或取得阶段性或系统性创新成果,推动了学科发展;

2) 在颗粒学相关应用及工程工业领域取得独创或革新性技术突破,对国民经济或国家战略需求具有突出性实质贡献;

3) 在颗粒学相关科技普及、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科技管理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环境效益。

3. 上述成果应在国内取得,候选人应为科研成果的首要贡献者。做出成果时一般≤40 周岁,申报时一般≤42 周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