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分论坛:发光颗粒前沿论坛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3日
组织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郑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
论坛召集人:李良、夏志国、吴凯丰、卢思宇、宋继中、李晓明
征文范围:(1)半导体发光颗粒(镉基、铟基、钙钛矿等量子点,及其他半导体微纳米发光材料);(2)稀土发光颗粒(照明、显示用稀土发光颗粒、长余辉发光颗粒、特种功能发光颗粒等);(3)碳及有机发光材料(碳荧光纳米颗粒、聚合物纳米颗粒、有机发光材料等);(4)团簇发光颗粒;(5)发光光谱、发光器件、发光应用及产业化。
论坛简介:发光颗粒在照明、显示、探测成像、生物检测与治疗和防伪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当代与未来众多先进技术的重要基石。发光颗粒种类繁多,应用领域广泛,市场庞大,本论坛旨在汇聚半导体发光颗粒、稀土发光颗粒、碳及有机发光材料、团簇发光颗粒及发光光谱、发光器件等领域研究者的多方观点,搭建一个学术、高新技术、信息和人才交流的平台,以有效推动我国发光颗粒领域的科技创新与高新产业发展,助力我国制造业升级。
 
主题报告人:
解荣军
厦门大学
个人简介:解荣军,厦门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材料学院副院长,国家高层次人才, 福建省第三批“百人计划”入选者,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
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颗粒学会发光颗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美国陶瓷学会《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s Society》主编, 《Journal of Luminescence》副主编,美国电气化学学会发光材料分会主席。
1998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曾在1998-2003年期间作为STA fellow、JST fellow以及德国洪堡学者分别在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和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年4月获得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的永久职位,历任主任研究员、首席研究员和主席研究员。2018年1月起全职任厦门大学材料学院教授。
目前研究领域包括稀土发光材料、量子点、发光与显示器件、光学陶瓷等,主持日本文部省科研费项目3项,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和基金委海峡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各1项,参加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1项。已在Chem. Rev., Light: Sci. Appl., Adv. Funct. Mater., Chem. Mater.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300余篇,H因子65,他引超过1.2万次;出版专著 《Nitride Phosphors and Solid-State Lighting》1部;已获日本、美国、中国和韩国发明专利授权40余项;荣获2005和2008年度日本荧光粉奖、2007年度日本筑波奖励奖、2011年度日本棚桥奖,2012年度日本文部省科学大臣授予的科学技术奖以及2019年日本陶瓷协会学术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项。
报告题目:稳定性钙钛矿量子点的制备与发光器件应用
报告简介:卤素钙钛矿量子点具有窄带发射、量子效率高、光谱连续可调、吸收截面大以及制备简单等优点,在超高清显示应用潜力巨大。然而,钙钛矿量子点的应用受制于其较差的长期可靠性,如何改善其发光稳定性是该领域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本文围绕这一课题,以红色CsPbI3和绿色CsPbBr3量子点为研究对象,通过表面富卤素、金属元素掺杂以及表面包覆等手段有效提高了量子点的水、热或光稳定性。利用这些改性的量子点,制备了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D-LED)和绿色量子点LED背光源,验证了它们的应用潜力,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王静
中山大学
个人简介:王静,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先后兼任国际信息显示学会(SID)北京分会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稀土学会光电材料与器件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稀土行业协会副会长、广东省稀土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等;近年来主要从事微纳米无机光功能材料及其在半导体(白光LED与激光LD)照明与显示、生物医学影像和光电传感与探测等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先后在Adv. Sci.、Small、Chem. Mater.等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共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被引用5900余次。应邀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共50余次;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2项、中国国家发明专利18项,先后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2项。
报告题目:面向宽色域显示用高效抗湿性微纳米窄带发光材料
报告简介:微纳米窄带发光材料是当前先进显示器件等前沿热点领域的关键和核心材料。本文将结合当前氟化物红色荧光粉和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在显示领域应用所面临的耐水性差的主要技术瓶颈,介绍了近年来本课题组提出的有机物包覆或有机物框架嵌套、无机物同质核壳包覆等耐湿性新策略,讨论了上述微纳米窄带发光材料的水蚀机理、高效耐湿性能;同时,利用上述高效抗湿性的新型全光谱可调的钙钛矿量子点发光材料以及窄带红光发射的氟硅酸钾荧光粉,进行了器件封装及性能研究。
 
王晓勇
南京大学
个人简介:在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在美国Arkansas大学Fayetteville分校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美国Texas大学Austin分校物理系和美国Rochester大学化学系先后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2010年开始在南京大学物理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至今担任光电科学系主任职务。目前为中国光学学会理事和江苏省光学学会副理事长,以及Nature、Nat. Nanotechnol.、Nat. Commun.、J. Am. Chem. Soc.、Adv. Mater.、Nano Lett.和ACS Nano等学术期刊审稿人。
报告题目:基于单个钙钛矿微米晶、纳米晶和亚纳米晶的量子光源
报告简介:单光子和多光子发射源在量子力学与量子光学的基本原理检测和量子信息处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基础和应用价值,而在可见光波段制备具有低成本、高量子产率、宽光谱范围和易集成等特性的新型量子光源目前成为学术界的关注重点所在。在本报告中,我们将介绍在钙钛矿微米晶中普遍存在的单光子发射现象,利用电场和光场手段调控单个钙钛矿纳米晶的单光子发射特性,以及由多个亚纳米晶聚合而成的多光子发射源。
 
匡代彬
中山大学
个人简介:匡代彬教授长期围绕新能源材料及其光电应用开展研究,主要包括太阳电池、发光、防伪、可见光探测、X射线探测与成像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已在Sci. Adv.、Nat. Commun.、JACS、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被引用15000多次,2014-2020连续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获2019年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6年获聘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020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报告题目:低维非铅金属卤化物单晶的合成与发光应用
报告简介:金属卤化物材料在光电领域显示出了非常巨大的研究兴趣。课题组主要围绕低维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及其衍生物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应用开展研究,包括一系列铟基、铋基等非铅金属卤化物单晶,探究了其在水传感、荧光防伪、X射线成像等方面的应用。
 
权泽卫
南方科技大学
个人简介:权泽卫博士,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权教授于2004年在武汉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于2009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开始在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于2012年获得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奥本海默奖学者(Oppenheimer Fellow)荣誉加盟该实验室。权教授已于2015年回国到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开展工作。
报告题目:发光金属卤化物的高压调控
报告简介:压力作为一项有效的物理手段,可以非常有效地缩短原子之间的距离,进而改变物质的晶体结构、电子状态等本征属性。因此,高压作为新维度的实验变量,可以调节甚至控制材料的性质变化。此外,高压手段甚至可以用来捕获许多常压下难以探知到的新奇现象,并有可能把一些高压下的新物质截获到常压下。因此,高压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在拓展新材料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课题组将高压手段用于无机功能材料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研究材料晶体结构与光学性质的内在联系,进而深入认识材料的物理本质;另一方面,还有望发现这些材料新奇的结构和现象,并将高压相截留到常压。
 
张春峰
南京大学
个人简介: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2002年和2007年在复旦大学物理系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期间2006年在奥地利林茨大学访问;2007年起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2010年起开始在南京大学物理学院任职,2015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JILA研究所访学。主要从事超快光谱方向研究,发展瞬态磁光二维电子光谱等方法,探究有机分子、半导体材料的光电转换动力学过程。
报告题目:钙钛矿纳米晶的二维电子光谱研究
报告简介:钙钛矿纳米晶在光电转换器件中展现了良好应用前景。纳米晶光学性质对颗粒尺寸形状极其敏感,化学合成的样品又有相当宽的形貌分布。结合非共线光学参量放大和主动位相锁定技术,实现了<10飞秒时间分辨,宽光谱覆盖的二维电子新方案,在群体样品中揭示了单个纳米结构的光学响应特性及动力学尺寸依赖行为。
 
刘新风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个人简介:刘新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1年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获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中科院“百人计划”加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目前担任中科院纳米标准与检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微纳尺度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近年来在Nat. Commun., Adv. Mater., Nano Lett.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90余篇, 总引用12600多次,H因子55。担任Nat. Nanotech., Sci. Adv., JACS, Adv. Mater., Nano Lett.等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任Journal of Physics: Photonics, Nano Materials编委会委员,InfoMat青年编委。
报告题目:微纳尺度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光谱学研究
报告简介:我们研究组主要是利用微区稳态和瞬态光谱手段,探索新型半导体材料在微纳尺度下的光与物质物质相互作用规律,建立材料结构和光学性能之间的联系,为低损耗、超快、集成化的微型光子器件提供支撑以及发展新型的原型光子器件。本报告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1)光学增益介质及微纳激光;2)微纳尺度下非线性光学特性;3)微腔及超晶格体系中激子态动力学。
 
董国平
华南理工大学
个人简介:董国平,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国家基金委优青、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兼任广东省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主任,以及中国颗粒学会发光颗粒分会等4个学会分会的理事。近年来主要从事玻璃光纤材料与激光器件的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Photonics等刊物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论文被引用4000余次,在国际玻璃大会等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4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广东省材料研究学会青年科技奖,相关成果入选2020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并获得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硅酸盐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广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等省/学会学术奖励4项。参编教材和学术专著2本,并获得全国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等教学奖励20余项。
报告题目:纳米晶复合玻璃光纤
报告简介:复合玻璃材料结合了晶体发光性能优异和玻璃低损耗、易拉制光纤的优势,成为获得高效荧光和激光输出的理想基质材料。本团队基于热场和光场可控诱导技术,开发了纳米晶复合玻璃与光纤制备新技术,研制了高光学质量的纳米晶复合玻璃和光纤材料,实现了高性能激光输出等优异的光学特性,拓展了纳米晶复合玻璃与光纤在光纤激光、智能感知、三维显示、信息安全和三维可擦重写信息存储等光电子领域的新应用
 
雷炳富
华南农业大学
个人简介:华南农业大学“光学农业”团队带头人、广东省现代农业叶菜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新型农业材料”岗位专家,珠江学者、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获博士学位,随后入职暨南大学。2007.12-2009.12 Japan大阪大学先端科学研究中心担任JSPS外国人特别研究员,2012年1月调入华南农业大学工作。现任广东省光学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生物基材料与能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光学农业广州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Mater. Res. Bull.编委,《稀土学报》中英文版、《发光学报》和《液晶与显示》杂志的青年编委。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等项目20余项。近年来在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Adv. Funct. Mater.、Small、Chem. Mater.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80余篇,被SCI引用4800余次,H因子45。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余件,PCT专利2件;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等奖励共5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农用薄膜转光剂,LED植物照明用荧光粉、玻璃陶瓷,农用碳(硅)点纳米发光材料等。
报告题目:荧光碳点的植物应用初探
报告简介:荧光纳米材料以其独特的光学性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特有的发光特性使我们能够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它们在植物体内的运动,并在生物成像和生物标记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另外,碳/硅纳米点材料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和良好水溶性,且目前的合成技术日益成熟。鉴于此,我们最近的系列研究旨在研究碳/硅点在植物体内的吸收、输运以及转化作用,取得一些有趣的结果。
 
李国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个人简介:李国岗,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2012年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无机固体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发光性质研究。无机发光材料是照明、显示、生物医学成像、光通讯与探测等重大应用领域的关键材料。本团队围绕发光材料的结构设计及发光调控的关键科学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等价组分取代诱导的基质局域结构设计的策略,揭示了微观晶体结构及电子结构与发光性能的物性关联机制,为研发光色可调的高效无机发光新材料、新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目前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Light: Sci. Appl.、Adv. Funct. Mater.、Chem. Mater.、 Chem. Soc. Rev.等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80余篇,他引6000余次。
报告题目:近红外荧光粉的设计与发光性质研究
报告简介:近红外发光材料在诸多光电应用领域展现了独特的光物理特性,因此高性能近红外荧光粉的开发十分重要。本团队以“局域结构设计-发光性能调控-机理探讨”研究思路出发,开发了新颖的近红外发光材料。通过化学共单元取代策略在LiIn2SbO6:Cr3+中设计组分调控,实现了发光位置的连续调整;在BaAl12O19中高对称晶格中设计Bi3+占据在较小的Al格位,实现了新颖的近红外发光。
 
闫东鹏
北京师范大学
个人简介:闫东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光电功能材料化学研究。近年来,以通讯联系人在Nature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Chem. Soc. Rev.等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30余篇。总引用8500余次,H-index 53。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1件和美国发明专利2件。担任知名学术从书 “Structure and Bonding” 第166卷主编。获得国家基金委优青、北京市杰青、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英国皇家化学会高被引学者,北京地区广受关注论文作者,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自然基金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高校成才表率,北京市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入选中国稀土学会专委会委员和北京化学会理事。是Science Bulletin、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等学术期刊编委。以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等。
报告题目:基于分子杂化的延时发光材料
报告简介:近年来,以室温磷光和热活化延迟荧光为代表的分子基延时发光材料因其结构可调,发光颜色丰富,易于加工,利于实现柔性化等特点,吸引了各国学者的研究兴趣。我们将介绍近期基于分子杂化方法实现延时发光增强的一些具体例子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邀请报告人:
林恒伟
江南大学
个人简介:林恒伟,江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浙江省“千人计划”入选者。1999年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2002年获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硕士学位;2007年博士毕业于德国锡根大学;2007至2012年先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3月至2019年7月在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工作,任研究员,课题组长。2019年8月调入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主要从事新型光学功能材料开发与应用相关的研究工作。近年来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被引用5000余次,h指数30。
报告题目:碳化聚合物点长寿命发射性能调控及应用研究
报告简介:碳化聚合物点(碳点)具有制备过程简单、光物理化学性能稳定、易于官能化修饰、发射光谱可调、水溶性及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因而在化学/生物传感、生物成像、医学诊疗及光电器件等众多领域均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该领域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对其荧光发射性能的调控及应用方面,对其磷光与延迟荧光(长寿命发射)性能的关注较少,也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报告主要介绍我们课题组近来在长寿命发光碳点制备与应用方面的一些进展,主要包括:通过结构设计,开发长寿命发射碳点的制备方法;通过复合的策略,实现碳点的三重发射、延迟荧光发射及超长寿命发射;最后初步探讨了所制备的长寿命发光碳点在高级防伪等领域的应用。
 
林进义
南京工业大学
个人简介:林进义,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江苏省柔性电子重点实验室,教授,毕业于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师从黄维院士,长期从事塑料光电子学领域的研究工作。近五年来,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先后在Chem、Research、Advanced Materials、National Science Review、Science Bulletin、CCS Chemistry、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Chemistry of Materials、Macromolecules、ACS Macro Letters、Nano Energ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60篇,已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8项,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计划,是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Emerging Investigators 2018 (RSC-JMCC 2018年度新锐科学家),SmartMat期刊青年编委,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和Frontiers in Chemistry等SCI期刊客座主编或编辑、编委。目前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A类重大项目等在内的科研项目10余项,是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负责人。
报告题目:高效稳定聚芴蓝光半导体及其发光器件
报告简介:柔性蓝光聚合物半导体的可控制备,是实现柔性显示和照明的关键。本研究中提出分子封装和多级有序结构策略,在分子水平抑制主链间电子云耦合,在固态下实现单分子点机制的激发态过程,构建一系列高效稳定性的本征柔性蓝光高分子半导体,应用于柔性发光器件。
 
 
秦海燕
浙江大学
个人简介:秦海燕,女。2005年获浙江大学学士学位,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获瑞典皇家工学院生物技术和浙江大学光学工程联合培养博士学位。2007-2008年间赴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访问,2012年加入浙江大学化学系彭笑刚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2014年晋升为助理研究员,2015年晋升为副研究员至今。她主要结合单分子光谱和瞬态光谱等,研究纳米晶的光谱学性质和发光机理。
报告题目:量子点高效声子辅助荧光上转换
报告简介:声子辅助荧光上转换是通过吸收低能量光子和声子,发出高能量光子的光学能量上转换过程。传统的量子点发光器件普遍基于量子点的能量下转换过程。本报告将展示高质量量子点的高效上转换发光,揭示其本征电声子耦合能级的上转换发光机制。利用该机制,实现基于量子点上转换发光的高效、高显色性白光光源。
 
周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个人简介:周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2010年本科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15-2020分别在美国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化学系和University of Miami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20年9月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2021年获得国家创新人才计划青年项目资助。从事凝聚相复杂体系的光激发态动力学研究,至今在Science, Nature, PNAS, Nat.comm., JACS, Angew. Chem.,ACS Nano等期刊发表论文共50余篇。
报告题目:精确结构金纳米团簇发光机制的光谱研究
报告简介:当金纳米粒子的粒径减小接近其德布罗意波长(约 2.2 nm)之后,由于量子限域效应会产生分立能级并出现带隙(band gap),从而呈现分子的性质,该尺寸的纳米金颗粒被称为金团簇(nanocluster)。纳米金团簇的发光性质受到广泛关注,但其发光机理尚不明确,同时发光量子产率也亟待提高。报告将介绍近期对结构精确的纳米金团簇的发光机制的光谱研究。
 
杨斌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个人简介:2019年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取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新型光电材料及光电子器件应用中的载流子动力学研究。近5年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cc. Chem. Res., Nano Lett., Adv. Mater.等期刊发表论文30篇。论文总计被引用1700余次,其中6篇入选ESI top 1%高被引论文,2篇入选ESI top 0.1%热点文章。入选中科院青促会会员(2020),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层次(2019),“大连化物所优秀青年博士人才”(2019)等项目;曾获得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科院院长特别奖等奖励。
报告题目:非铅钙钛矿纳米晶自陷激子发光及动力学机制
报告简介:采用超快光谱等手段深入研究了非铅钙钛矿纳米晶中的发光过程及动力学机制:1)揭示了限制辐射跃迁复合的关键动力学机制;2) 提出自陷激子由“暗态”到“亮态”的调控策略,并实现在胶体纳米晶中的高效白光发射。3)观测到基于自陷激子的延迟荧光发光机制及自陷激子介导的给体-受体能量转移过程。
 
申怀彬
河南大学
个人简介:申怀彬博士,教授,博导,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005年于河南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2011年6月于吉林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一直从事发光量子点材料和量子点电致发光器件(QLED)方面研究。共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 Photonics,Nano Lett.,Adv. Funct. Mater.,Chem. Mater.,Laser Photonics Rev,ACS Photonics等国内外著名杂志上发表60余篇,ESI高被引8篇,H-index 36,他引3000余次。主持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河南省教育厅项目2项。申请量子点合成及发光显示相关国家专利24项,获批12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
报告题目:高亮度下长寿命量子点电致发光器件
报告简介:II-VI族半导体量子点发光材料与器件(QLED),具有更高色彩还原度、更高能效等突出优势,被认为是第三代LED技术,有望成为下一代主流发光显示技术。
本报告着重介绍报告人近年来围绕提升量子点发光材料与器件性能,在II-VI族发光量子点材料设计制备,高亮度下长寿命三基色QLED器件的构筑等方面的一些工作进展。
 
王恺
南方科技大学
个人简介:王恺,南方科技大学电子系,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广东省青年拔尖人才获得者。研究方向为量子点显示与量子点光电器件。聚焦国家新型显示重大需求,在量子点高效光子产生、均匀光场调控、微纳尺度高效散热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发表SCI论文160余篇,H指数34;第一作者出版学术专著1本,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南方科技大学“杰出科研奖”等。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报告题目:高效率无镉蓝光量子点发光二极管
报告简介:量子点显示是未来新型显示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无镉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面临“Blue Gaps”。本研究中,设计InP/ZnS/ZnS双壳层提升载流子注入能力,引入电偶极层提升空穴hopping,利用光学隧穿提升取光效率,实现EQE达2.8%(Record)的蓝光InP QLED。同时,通过抑制低阶相、引入双官能团减小van der Waals gaps提高相间能量传递、钝化缺陷等方法,显著提升器件效率,实现EQE超过11%的蓝光钙钛矿LED。
 
夏志国
华南理工大学
个人简介:夏志国,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稀土发光材料及金属卤化物发光晶体等无机发光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获得首届中国稀土学会“青年科学家奖”,担任中国化学元素表周期年Eu元素代言人。主持完成和在研青年、面上、重大研究计划培育和优青等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及其他省市级项目10余项。近5年以通讯作者在Adv Mater、Sci. Adv.和Nat Commun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并在Prog. Mater. Sci.、Mater. Today、Mater. Sci. Eng. R和Chem. Soc. Rev.等期刊撰写了研究相关综述文章,个人H因子66。任Journal of Luminescence期刊Associate Editor,硅酸盐学报编委,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Dalton Transaction及ACS Materials Au期刊Editorial Advisory Board及发光学报、中国稀土学报和中国科学材料青年编委。担任中国稀土学会理事、发光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常务理事等。
报告题目:稀土发光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新兴LED应用
报告简介:稀土发光材料已广泛应用于照明、显示、生物医学成像、光通讯与探测等重大应用领域,是国家高值、高效利用稀土战略资源的核心材料之一。本报告将围绕稀土发光材料在深化LED应用中技术瓶颈背后的共性基础科学问题,调控无机材料的晶体结构与Eu2+为代表的稀土离子4f-5d跃迁的作用机制,研发白光LED照明、背光源显示和红/红外光源应用的高性能稀土发光材料。提出了通过矿物结构模型启示,设计稀土发光材料新物相,并解析、确定新物相晶体结构的普适性策略,并进一步提出了利用“结构单元共取代”策略设计新材料的思路。基于上述新思路和新方法,本报告将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Eu2+掺杂高性能稀土固体发光材料的结构设计策略及其性能调控手段,并由此获得了多种不同LED应用背景的新材料。
 
于涛
西北工业大学
个人简介:于涛,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出生,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导师:任咏华院士),先后受聘于中山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刺激响应性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在Nat. Comm., Adv. Mater., Chem. Sci.,Adv. Funct. Mater.,Adv. Optical Mater.等化学、材料学著名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申请专利20项,主持国家青年基金、西北工业大学翱翔海外学者项目、陕西省高校联合基金重点项目,航天科学技术基金、广东省青年创新人才、珠江科技新星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
报告题目:传感型有机光电材料
报告简介:传感型有机光电材料是一类在外界刺激时其光电性质产生极大变化的智能材料。报告人从有机光电分子的分子间作用这一新角度出发,通过引入弱氢键、C-H…π、主客体等设计策略,实现了光电材料的传感特性,并成功设计了多个具有传感特性的光电材料体系,探讨了分子间作用对有机光电分子的激发态产生、能量转移过程产生的影响。
图1 传感型有机光电材料设计策略
 
肖冠军
吉林大学
个人简介:肖冠军,男,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卓越教授(B)、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9),中国化学会高压化学专委会委员、吉林省青科协理事、SmartMat和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青年编委。长期从事高压物理和高压化学研究,系统地研究了刺激响应材料的光电特性和结构相变,与合作者创新性提出了压力诱导发光(PIE)的概念,通过构筑空间位阻成功实现了高压相的“截获”,利用高压手段解决了部分常压下的科学争论,揭示了电子结构、相变路径、状态方程以及载流子动力学的压力效应,为设计和制备具有特定功能的理想材料提供了新思路。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 (1)、J. Am. Chem. Soc. (5)、Angew. Chem. Int. Ed. (5)、Adv. Mater. (1)、CCS Chem. (1)和Adv. Sci. (2)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曾获首届“高压科学卓越青年学者奖”(40周岁以下,1-2人/年)、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和唐敖庆青年人才奖。
报告题目:低维卤素钙钛矿材料的压力效应和功能调控
报告简介:压力可以显著减小原子间距,改变原子成键和堆积方式,我们全面给出了高压下卤素钙钛矿带隙调控的清晰物理过程,成功实现了Cs4PbBr6纳米晶的发光从“0”到“1”的突破,创新性提出了“压力诱导发光”的概念。进一步发展了高压作为解决常压下部分科学争议的有效工具,为常压下Cs4PbBr6纳米晶发光起源的科学争论提供了新的压力证据。
 
周国君
山西师范大学
个人简介:周国君,硕士生导师,2020年7月取得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光功能材料与器件,致力于低维金属卤化物类钙钛矿发光材料的研究,从新材料/结构的设计出发,系统研究成分-结构-发光性能间的关系,应用于白光LED照明与显示领域。目前在Mater. Sci. Eng. R, 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Chem. Mater.ACS Appl. Mater. InterfaceJ. Phys. Chem. Lett.Adv. Opt. Mater.Sci. China. Mater.Inorg. Chem.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二十余篇。
报告题目:低维金属卤化物光功能材料的构筑与性能研究
报告简介:有机-无机杂化金属卤化物(类)钙钛矿发光材料是光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兴热点。报告将围绕低维金属卤化物发光材料展开研究,通过设计不同的晶体结构维度、改变有机组分、无机组分,以及掺杂发光离子实现光谱调控,拟制备一系列以固态照明/显示为功能导向的高性能荧光材料。
 
周珺
北京工商大学
个人简介:周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9年7月取得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9年9月加入北京工商大学工作,并破格评为副教授。长期从事稀土发光材料及金属卤化物发光晶体等无机发光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目前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Adv. Optical. Mater、J. Phys. Chem. Lett、Mater. Today. Chem、J. Mater. Chem. A、J. Mater. Chem. C、J. Mater. Chem、Mater. Chem. Front、Inorg. Chem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2篇,论文总引用次数1200余次。2021年获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报告题目:零维杂化金属卤化物的结构和发光性能调控研究
报告简介:零维有机-无机杂化金属卤化物发光材料已成为新型光电材料与器件领域的一个崭新研究方向。报告将基于零维材料特有的“主-客”结构,利用无机多面体调控和离子掺杂策略,设计了几种具有混合多面体结构的二元和三元零维杂化金属卤化物,通过调控无机多面体的比例,实现了多重光致发光中心的可调控发射,为设计单相多功能应用的零维杂化材料提供了一种新的结构调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