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分论坛:颗粒分离前沿论坛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6日
组织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
论坛召集人:邢卫红、赵华章、邢华斌、仲兆祥
征文范围:(1)以颗粒物为对象的分离材料与技术(吸附、絮凝、磁控分离、膜分离、旋风分离、静电分离等);(2)以颗粒物为基础的分离材料或分离过程(分子筛、MOFs、COFs、二维材料、混合基质膜、其他多孔材料);(3)高附加值分体产品提纯与回收(电子级产品超纯净化、超细粉体捕集等);(4)能源与环境领域颗粒分离过程(气-固、液-固分离,微生物分离与失活等);(5)颗粒分离过程控制与机理分析(颗粒物传质过程与机理、污染控制方法等)。
论坛简介:颗粒分离前沿论坛紧扣大会“推动绿色发展,促进和谐共生”主题,以颗粒分离和基于颗粒材料的分离为切入点,旨在广泛交流颗粒分离材料、技术、装备及应用前沿发展情况,重点讨论针对化工、能源与环保等领域颗粒物分离关键科学技术难题,着重深化颗粒分离过程机理机制研究,拓展颗粒分离在高端化学品制备、绿色能源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推进颗粒分离相关领域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
 
 
主题报告人:
李晋平
太原理工大学煤化工研究所
个人简介:李晋平,男,1964年生,山西大宁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气体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山西省煤层气高效开采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会评专家,兼任Chin. J. Chem. Eng.和《过程工程学报》期刊编委,《煤炭转化》期刊主编。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山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先后获得“第九届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创新奖”、“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省级人选”、“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等荣誉称号。
报告题目:沸石分子筛CH4/N2分离吸附剂创制及低浓度煤层气富集技术
 
丁彬
东华大学
个人简介: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应用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从事教育工作。2003年获韩国全北大学高分子材料系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日本庆应大学理工学部工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期间兼任日本SNT纳米科技会社主任研究员。2007-2008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做博士后研究。2008年回国在东华大学工作,2014-2018年任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副院长,现任东华大学纺织科技创新中心副主任、国家环境保护纺织工业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微纳米纤维材料的成型理论和结构设计及其在功能服装、国防军工、环境保护、柔性能源、生物医用、食品安全、土工建筑等领域的应用。主要研究成果:主编一部中文书籍《静电纺丝与纳米纤维》,一部中文专著书籍《功能静电纺纤维材料》,主编两部英文书籍《Electrospun Nanofibers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Electrospinning: Nanofabrication and Applications》,合著出版英文书籍12部,在国际核心期刊Science Advanc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Nano Today, Materials Today等发表SCI论文230余篇,总引8000余次,H指数61,获授权发明专利62项。
报告题目:二维超细纳米蛛网材料
 
胡健
华南理工大学
个人简介:1970年出生,男。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造纸与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装发先进材料领域专家,国防科工局科技委复合材料领域专家、军委科技委“173”首席科学家、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规划专家。
报告题目:空气过滤材料使用寿命的研究
 
赖跃坤
福州大学
个人简介:赖跃坤,福州大学,福建省"闽江特聘"教授/博导。2018-2021全球高被引科学家,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期刊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 IF=16.744)。2002年获得福州大学学士学位,2005和2009年分别获得厦门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9-2013年先后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德国明斯特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13-2018年在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任教授博导。2018年调动到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工作。长期从事功能膜层表界面特殊浸润性研究,及其在多相分离与纯化净化、能源与环境方面应用研究。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在Energy Environ. Sci.、Adv. Mater.、Nano Today、Adv. Funct. Mater.、Small、Chem. Eng. J.等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0篇,20余篇封面论文,ESI热点论文和ESI高被引论文20余篇,SCI引用15000余次,H-index为72;申报PCT专利8件、中国发明专利40余件,已授权20余件;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2020)、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019)、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3)、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和“百人计划”,以及2019 AMI Hall of Fame、2016 JMCA Emerging Investigators和2011德国"洪堡学者"等人才计划奖项获得者。
报告题目:仿生特殊浸润性功能膜层构建及其多相分离应用
 
 
赵宜江
淮阴师范学院
个人简介:赵宜江,男,1968年9月出生,江苏沭阳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职业能力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现任淮阴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1990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分别于1997年、2002年于南京化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2003年7月至2004年3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膜技术研究,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台湾大学跟岗研修。历任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研究生处处长、教务处处长等。主要从事化学工程专业教学和新型环境功能材料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及其他市厅级项目10多项。在Chem. Eng. Sci., Water Res.,J. Membr. Sci.,J. Hazard. Mater.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主编《化工原理简明教程》等教材3部,参编《无机膜分离技术与应用》专著。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5项、淮安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淮安市科技进步奖等。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省 “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报告题目:凹凸棒石---由矿物纳米颗粒到分离膜材料
 
孙林兵
南京工业大学
个人简介:孙林兵,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工业大学科学研究院副处长。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和霍英东基金等项目的研究;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人才计划。兼任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会理事、江苏高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联盟理事兼秘书长。获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青年奖、时钧青年创新奖。主要从事多孔功能材料的研制及其在吸附和催化等领域的应用。迄今已经在Chem. Rev.、Nature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和AIChE J.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获授权专利10余件;参加编写《化工辞典》第五版等专著2部。
报告题目:用于燃油深度脱硫的吸附剂的构筑及其稳定化
报告简介: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问题关注程度的提高,对燃油中硫化物含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吸附分离技术有望在温和条件下选择性脱除噻吩类硫化物,而高效、稳定吸附剂的开发是关键。课题组提出了蒸汽诱导还原策略和微环境调控策略,实现了脱硫吸附剂的高效可控制备和稳定化,为其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
 
杨良嵘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个人简介:杨良嵘,工学博士,中科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科大授课教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首席科学家,中科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青年团队首席,过程所绿色化工研究部主任。2005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2010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过程所,2014-201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2021年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20年入选中科院青促会优秀会员,2017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4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三完成人);2011获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完成人);2015年入选中科院青促会;2013年获中科院王宽诚教育基金项目奖励;同年被授予中科院过程所优秀青年称号;2010年获青年科学家优秀论文奖Excellent Paper Award for Young Scientists (The 11th IUMR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Asia)。针对低浓度、大体量、复杂溶液体系(酶等生物产品及金属离子体系)目标产物浓缩分离效率低且能耗高的问题,基于纳微结构界面开展新型绿色分离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包括新型绿色分离工艺与新型分离材料,外场强化反应分离技术等,应用于资源领域金属离子、生物发酵产品、天然产物以及可回收催化剂材料等高值产品生产。主持及完成多项国家基金委、科技部项目课题、JWKJW专项及大型企业项目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论文90余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0余篇,3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SCI收录70余篇,他引1900余次,单篇最高他引266次;申请国际专利1项,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37项;撰写专著2章节,在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16次。已培养毕业博士、硕士生数十名。
报告题目:低浓度复杂体系精准分离的固相萃取技术

邀请报告人:
王珺
南昌大学
个人简介:王珺,南昌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研究聚焦于结构及性质相似气体体系的吸附分离,主要研究新型吸附分离材料的创制和应用。针对难分离气体体系,设计制备和系统优化了多种吸附剂材料。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化工材料类(Sci. Adv., Nat. Commun., Adv. Mater., J. Am. Chem. Soc., AIChE. J.和Adv. Sci.)等期刊上发表论文70篇,其中SCI高被引论文10篇,热点论文1篇,第一/通讯作者论文SCI他引2000余次;获得江西省“双千计划”长期创新青年项目、江西省杰出青年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0余件,授权16件,成功转让专利技术并产业化实施1项;担任中国化工学会分子识别分离工程专委会委员、Sep. Purif. Technol.和Chem. Eng. J. Adv.杂志青年编委、江西省化学化工学会天然产物专业委员会和林学会林产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
报告题目:吸附剂孔道环境调控
报告简介:降低化工分离过程能耗是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抓手。吸附分离不涉及相变是低能耗分离技术,其中,吸附剂是实现气体吸附分离发展和应用的核心基础。针对吸附剂在难分离体系中分离选择性低的瓶颈问题,报告围绕强化和识别吸附分离过程质量传递差异的关键科学问题,实现提升难分离体系分离性能的目标。主要包括:孔径尺寸精准控制、吸附位点匹配设计、孔道环境协同调控。
 
魏晶 
西安交通大学
个人简介:魏晶,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在复旦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教授。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化工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王焕庭院士。2016年9月至今,任职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现担任生命分析化学与仪器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介孔纳米颗粒结构与组成调控、物化性质探索及分子分离与检测。在Nat. Chem.、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90余篇,总被引用数7000余次。授权中国发明专利6项。研究成果获陶氏可持续创新发展特等奖(2012)、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奖(2015)、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8)。担任Biosensors编委及客座编辑,《中国化学快报》编委。
报告题目:介孔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自模板法制备及分离分析应用
 
 
郑建忠
南京工业大学
个人简介:郑建忠,理学博士,南京工业大学教授,美国化学会会员和中国化学会会员,主要从事纳米功能材料在环境治理、监测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在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ACS Nano, Adv. Function. Mater., Appl. Catal. B-Environ.和 Small等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IF>30论文3篇),研究成果被Acta Phys. -Chim. Sin.等以研究亮点形式报道,ESI高被引论文5篇,封面论文2篇,总被引用近2000次,H因子20,授权专利2项。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担任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Appl. Catal. B-Environ., Chem. Eng. J.等国际知名期刊审稿人,获J. Taiwan. Inst. Chem. E.期刊优秀审稿人。
报告题目:纳米自组装多孔配位物超粒子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 
姜晓滨
大连理工大学
个人简介: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现任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副主任,辽宁省石化行业高效节能分离技术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核心成员。201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博士导师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静康教授。2012年进入大连理工大学膜科学与技术团队,任教至今。主要从事膜结晶和化工过程耦合强化研究。在AIChE J、ACS Nano、Chem. Eng. Sci.、J Membr Sci、ACS Appl Mater Inter、Cryst Growth Des、Lab Chip等发表SCI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子课题、面上项目、“兴辽英才”计划项目、大连市高端人才培养计划、企业研发项目等20余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授权国际专利2项。在全球华人化工学者研讨会、AIChE Annual Meeting、中国化工学会年会、中国颗粒学会年会等做邀请报告15次;撰写《分离过程耦合强化》、《膜技术手册》等专著、专章;实现了系列高端专用化学品、化工资源膜法循环耦合回收等的工业应用,应用成果支撑了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环保等产业,关键分离过程能耗降低10%以上,累计为应用单位创效益超过3.5亿元/年。
报告题目:高端化学品的膜结晶颗粒制备过程调控与强化
报告简介:高端化学品具有严苛的晶体特性要求,决定了其制备过程调控和强化的复杂性,是当前的化工科学前沿和产业制高点。 本课题提出基于膜结晶的新型过程强化方法研究:创新建立膜表面的微米级可调液膜,研制微结构及荷电性梯度可调的复合膜,使液膜层上晶体成核活化能法向分布、生长过饱和度切向分布,实现成核和生长推动力在传递边界层的直接“矢量分解”,将原有只能在同一时空发生、不断竞争的成核和生长两个过程解耦;提出协同调节膜界面的微尺度力场-过饱和度场,通过晶核综合受力控制其从膜界面高效脱附,建立界面诱导成核-脱附定向生长的“高开关比”调控机制,保证晶体晶型与生长习性的独立、高精度强化;研发具备精准成核、快速生长、高效粒度熟化等功能的多级膜结晶器,突破现有膜组件依赖釜式结晶器辅助控制的瓶颈,在一个独立单元中实现高端晶体的精准强化和稳态制备。本课题研究将有力推动医药、电子、精细化工等领域的结晶颗粒制备理论和工程基础研究。
 
袁宪正
山东大学
个人简介:袁宪正,2013 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2016 年进入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现任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主要从事环境生物技术与环境纳米技术交叉领域的研究。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闵恩泽能源化工奖(青年进步奖)等奖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东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近三年的主要研究成果发表于 Nature Nanotechnology、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
报告题目:利用气泡胶体探针再认识厌氧颗粒与气泡的相互作用
报告简介:全面理解颗粒-气泡相互作用是提高厌氧消化系统稳定性的关键。研究采用冲击射流技术研究了厌氧颗粒与气泡粘附过程,分析了气体类别、雷诺数、颗粒表面性质影响下颗粒表面粘附气泡的通量,利用气泡胶体探针和原子力显微镜从微观角度解析了不同因素下颗粒-气泡间的粘附力,对厌氧系统中颗粒-气泡作用提出了新见解。
 
 
赵强
华中科技大学
个人简介:赵强,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高分子系,在浙大化工系、德国马普胶体与界面研究所和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迄今在Nat. Mater.,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等杂志发表论文80篇,他引2600余次,H因子33,成果被科技日报等国内外媒体多次亮点评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2017年独立工作以来,课题组在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Chem. Soc. Rev., ACS Nano, J. Membr. Sci.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9篇,获华中科技大学青年五四奖章荣誉。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应用功能高分子材料,具体包括:1.高分子分离膜材料与膜过程,多孔高分子。2.仿生功能高分子材料:生物胶水、智能驱动器、隔膜。3.高分子复合材料及其在环境修复领域的应用。4.聚电解质合成与功能材料。
报告题目:聚电解质镁锂分离纳滤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