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分论坛:环境功能材料前沿论坛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8日
组织单位:江苏省颗粒学会、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论坛召集人:沈锦优、常化振、何欢,杨毅
征文范围:(1)水污染治理功能材料及其处理技术;(2)固体和危险废弃物处理功能材料及其处置技术;(3)大气污染治理功能材料及其防治技术;(4)噪声污染控制功能材料制备及其应用;(5)电磁辐射、核辐射污染治理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技术。
论坛简介:
 
报告人:
敖燕辉
河海大学
个人简介:敖燕辉,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者。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技术、纳米材料环境行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修复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先后获得2013 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5 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15年中国农业节水科技特等奖、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 项。相关成果发表SCI 论文150 余篇,研究论文被国际SCI 期刊引用6100 余次,H 因子47。兼任国际水协会IWA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感光学会青年理事会理事,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委员会青年委员,国际学术期刊Frontier in Environmental Chemistry副主编,Chinese Chemical Letters、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河海大学学报编委,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科学编辑等。
报告题目:碘离子诱导合成准均相氮化碳光催化制H2O2
报告简介:H2O2是一种绿色的高能氧化剂,在环境治理、医药、化工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光催化氧还原是一种潜在的绿色产H2O2技术,然而目前产率较低,因此开发高效的产H2O2光催化剂迫在眉睫。利用碘离子作为隐形阻聚剂合成一种具有碎片化和超薄结构的C3N4,并形成准均相光催化体系用于高效H2O2生成。通过实验和DFT理论计算揭示了丰富边缘活性位点对载流子分离效率、O2吸附和活化、H2O2产率以及2e- ORR选择性的影响机理。
 
陈丹
南京理工大学
个人简介:本人自攻读博士以来,以难降解高毒性化工废水强化处理与资源化为目标,基于功能材料-生物膜界面的设计优化和电化学调控过程原理,开展了含高浓度难降解有毒污染物的废水高效生化处理技术研究。曾以联合培养博士的身份在比利时弗拉芒技术研究所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基于纳米粒子改性电极强化污染物转化相关研究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环境功能材料、微生物技术及电化学技术的研究经验和工作基础。博士后期间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等四项科研项目,共发表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7篇,其中包括环境工程领域著名期刊Water Res.J. Hazard. Mater.Chem. Eng. J.等,全部论文累计他引189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件。
报告题目:剩余污泥与Fenton污泥基磁性水热碳的制备及其强化偶氮染料厌氧脱色的研究
报告简介:以Fenton污泥和剩余污泥为原料合成一种新型磁性水热碳材料,并用其强化偶氮染料的厌氧脱色效果。磁性水热碳的投加提高了厌氧系统中污染物的降解率、污泥电导率、电子传递系统活性、偶氮还原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新型磁性水热碳不仅在厌氧降解污染物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且为Fenton污泥和剩余污泥的资源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陈欢
南京理工大学
个人简介:陈欢,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南京理工大学青年拔尖人才。从事污染水体净化以及环境功能材料的设计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ppl Catal B-Environ、J Mater Chem A、Chem Eng J、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一区论文28篇,先后入选ESI高被引论文3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件。
报告题目:3D大孔-介孔-微孔协同Fe-NC强化活化PMS处理有机污染物
报告简介:低催化活性和差循环效率是碳材料活化过硫酸盐(PMS)处理有机污染物的技术瓶颈。本研究设计制备了3D等级孔结构Fe-NC催化剂,活性位点在碳框架中多维度分布,有效地提高了其利用率,实现了污染物的高效去除。此外,铁物种的引入,使得活性中心从原本的碳基底转移到了FeNx,改善了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的失活现象,有效提高了稳定性。
 
陈培榕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
个人简介:主要从事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研究。2013年获德国波鸿大学工业化学博士学位。2013年至2017年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11月入职华南理工大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企业横向课题3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 Environ. Sci. Technol.、ACS Catal.、Appl. Catal. B: Environ.等期刊发表论文21篇;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或口头报告10余次。入选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
报告题目:小孔分子筛低温催化净化氮氧化物机理研究
报告简介:金属离子交换的小孔菱沸石分子筛(Cu-CHA、Pd-CHA)可高效催化净化柴油车尾气氮氧化物(NOx)。我们发展并运用新型多谱学耦合原位表征技术,结合理论模拟,示踪并解析了 NOx低温净化反应中活性位点氧化还原和限域迁移、瞬态中间体生成与转化等动态过程;进一步基于机理认识,设计了低温性能强化、抗化学中毒的新型小孔分子筛催化剂。
 
单文坡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个人简介:单文坡,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国家优青。主要从事环境催化及其在大气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研究。目前担任Catalysts(IF=3.538)编委和Chinese Chem. Lett.(IF=6.779)青年编委。在Appl. Catal. B、Environ. Sci. Technol.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90余篇(其中近五年50余篇),论文累计被引用3700余次,H指数为32;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其中1项为美国专利。2017年入选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工程”,2018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并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的支持,2019年入选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获得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三完成人)。
报告题目:柴油车氮氧化物和颗粒物协同控制
报告简介:我国柴油车污染问题突出,亟需重点控制。目前主要的柴油车后处理技术包括:用于控制CO和HC排放的柴油机氧化催化剂(DOC)、用于控制PM排放的柴油颗粒捕集器(DPF)、用于控制NOx排放的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我国国六阶段严苛的排放要求为柴油车污染控制带来巨大挑战,需要耦合多种后处理技术以实现NOx和PM的协同控制。
 
郭彦炳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个人简介:郭彦炳,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学院副院长。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人才、湖北省百人计划创新人才,华中师范大学“桂子学者”,并于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建立大气污染控制科学与技术课题组。郭彦炳于2010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师从李玉良院士。此后,分别在美国康涅狄格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和美国三维阵列科技有限公司从事新材料开发,高效催化剂制备及汽车尾气后处理系统研发。主持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人才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10余个。目前主要从事高稳定性气相污染物净化催化剂创制、大气颗粒物形成机制,新型环境催化材料及器件研究开发等领域的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J. Am. Chem. Soc.、Environ. Sci. Technol.、ACS Catal.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61篇,SCI他引3280次(近5年他引2000多次),个人H指数为27;申请专利20项。此外,他还担任中国化学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委员,Chinese Chemical Letter期刊青年编委、AIMS Environmental Science,杂志编委、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以及中国稀土学会催化专业委员。
报告题目:纳米阵列集成的催化型柴油颗粒捕集器(CDPF)的高效碳烟颗粒物催化氧化
报告简介:机动车尾气排放的颗粒物(PM) 已造成严重的人类健康和环境问题。催化型柴油颗粒捕集器(CDPF)是控制柴油发动机颗粒物的最佳技术之一[1]。本工作中,我们在柴油颗粒捕集器(DPF) 表面生长了有序纳米阵列催化剂,促进碳烟颗粒的催化燃烧。与一般涂层催化剂相比,纳米阵列催化剂表面碳烟颗粒与催化剂之间的接触效率增强,显著提高了碳烟颗粒的催化燃烧效率。同时,催化剂表面的氧缺陷可促进氧气分子的活化,从而促进碳烟颗粒的低温催化氧化。本工作为高性能催化型柴油颗粒捕集器的合理设计提供了可行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J. Yang, Y.B Guo* et al., ACS catalysis., 2019, 9, 9751−9763.
 
韩召
安徽工业大学
个人简介:韩召,博士/博士后,安徽工业大学副教授,有色金属冶金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金属学会废钢铁分会委员、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中国粉体技术》期刊编委。2000年本科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学专业,2009年获得北京科技大学有色金属冶金专业博士学位。2013-2015年在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微纳米材料低成本工业化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企业技术开发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项、PCT国际发明专利1项,多项科技成果成功实现转化和应用。
报告题目:从含铁固废到环境修复用铁基纳米材料
报告简介:环境修复用铁基纳米材料是以铁为主要功能基元的一类新型材料,具有绿色、高效、资源丰富等特点,在污水处理、场地修复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安徽工业大学基于“矿-冶-材-用”一体化思想组建跨学科团队,建立了从材料的低成本制备到工程应用的成套解决方案,使铁基纳米材料在环境修复领域的规模化推广和实际应用成为可能。
 
李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个人简介:李想,男,河北唐山人,2017年获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同年8月入职北航空间与环境学院。近年来,曾分别赴美国密歇根大学Ralph Yang和德国莱布尼茨催化所与Matthias Beller课题组开展催化相关课题合作研究,曾获清华大学“学术新秀”,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北航“青年拔尖人才”等称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气污染控制化学、环境催化、低温等离子体在环境领域中应用等,现已在Angew. Chem. Int. Ed., Environ. Sci. Technol., Appl. Catal. B等环境及其交叉领域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PCT专利号1项,获得6项专利授权。相关研究成果在烟气脱硝、催化剂再生与资源化、等离子体病原微生物消杀等领域完成成果转化。
报告题目:抗重金属砷中毒脱硝催化剂设计与调控
报告简介:针对重金属砷致脱硝催化剂失活效应严重的问题,提出基于强化固砷与酸性位补充的双功能中毒位构筑策略,阻断毒物与活性中心作用,通过引入富含Lewis酸性位且具有稳定砷酸盐形成潜能的氧化铝助剂,不仅可实现定向固砷还可促进新Lewis酸中心。基于铝掺杂的催化新体系可将砷致脱硝活性损失控制在10%以下,极大提升抗砷性能。
 
马磊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个人简介:马磊,男,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环境催化化学。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工学博士,2015年至2019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工程系和密歇根大学化学工程系从事博士后或研究助理工作,2019年12月回国工作。在环境催化领域的知名期刊Appl. Catal. B: Environ.、Environ. Sci. Technol.和Chem. Eng. J.等发表四十余篇学术论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等项目,任Appl. Catal. B: Environ.和Catal. Sci. Technol.等期刊杰出审稿人。
报告题目:机动车尾气氧化型催化剂的研制及催化反应机理
报告简介:柴油车所排放的大量碳烟、颗粒物、碳氢化合物,使其成为了城市大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本研究制备了具有良好水热稳定性且形貌规整的Co3O4纳米棒。相比于贵金属Pt催化剂,Co3O4纳米棒展现了更好的CO、NO和HC催化氧化活性,具有应用在柴油车氧化催化剂的潜力,揭示了形貌效应对催化氧化活性的作用机制。通过研究催化反应动力学,推导出了纳米棒对柴油车尾气污染物(CO、NO、C3H6、C3H8)的催化氧化基元反应步骤,并与贵金属Pt催化剂进行对比,明确了两者间的反应机理差异,为柴油车气态污染物后处理技术提供理论支持。
 
茆平
淮阴工学院
个人简介:茆平,男,博士,校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淮阴工学院化工学院院长助理,江苏省颗粒学会理事,现从事环境功能材料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5项,入选全国石化优秀教学团队、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省双创“科技副总”、市“淮上英才计划”等人才项目。迄今已发表SCI论文十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9件,江苏省颗粒创新一等奖1项,校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
报告题目:凹凸棒石基复合材料的构筑及其对放射性碘的吸附性能研究
报告简介:本文以天然大比表面的凹凸棒石黏土为基体材料,通过廉价铜、烷基胺等手段修饰制备出系列凹凸棒石基复合材料。与传统放射性碘吸附剂相比,该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铜有效利用率、超大的吸附量和吸附效率等优势,同时,5分钟内可达吸附平衡,且可重复再生使用。该研究拓展了凹凸棒石应用领域,为我国核应急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
 
 
 
沈岳松
南京工业大学
个人简介:沈岳松博士,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后,南京工业大学研究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主要从事环境与能源催化新材料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在Small、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4件,曾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青年奖、IFAM青年科学家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等省部级奖励7项。担任《中国材料进展》、《能源环境保护》等期刊编委。
报告题目:水泥工业烟气高温催化粉体脱硝技术及应用
报告简介:水泥工业NOx超低排放标准实施在即,现有SNCR等脱硝技术难以达到NOx排放低于50mg/Nm3的超低限值要求,过量喷氨不仅造成严重的氨逃逸污染,还会加剧设备腐蚀并影响水泥品质。开发低成本高效无二次污染的深度脱硝技术成为水泥工业的紧迫需求。本团队研发的新型高温催化粉体脱硝剂可以直接替代氨,在SNCR的反应温区可使水泥窑炉NOx排放稳定低于50mg/Nm3,已实现产业化应用。
 
魏卡佳
南京理工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个人简介:南京理工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省科技咨询专家,IWA中国青年委员会委员。在化工废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领域,长期从事高效稳定水处理功能材料开发、工艺过程解析、成果转化与商业化应用研究。在Environ Sci Technol, Water Res 等环境领域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3项,参加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3项,申请国际PCT专利4项、国内发明专利12项。
报告题目:电化学辅助络合Fenton反应技术及其原理
报告简介:非均相臭氧催化氧化技术(HCO)在难降解废水处理领域具有良好的优势及应用前景。尽管催化剂形式多样,常见的HCO工艺仍主要为填充床、流化床等有限种类,而优异的催化剂与良好的工艺搭配可以相辅相成,高效完成处理过程。本报告在团队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探讨了HCO催化剂的发展趋势,以及相匹配的HCO工艺的应用情况。
 
杨毅
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颗粒学会
个人简介:杨毅,南京理工大学研究员/博导。中国颗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微纳米学会理事,全国颗粒表征与分检技术标准化委员会(SAC/TC168)委员,江苏省颗粒学会副理事长兼法人,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室内环境污染防治学会理事。入选江苏省“333工程”培养计划、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计划、江苏省科协“十二五”先进个人。
主要从事微纳米功能材料制备及其在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以及大气颗粒物监测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与国家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和教学研究课题。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兵器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苏省颗粒科技创新奖一等奖、江苏省高等学校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江苏省优秀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各1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6项,已获授权12项。主编教材1本,参与出版专著4本(封面作者)。
报告题目:过渡金属@ZIFs及其对放射性核素去除研究
报告简介:核电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对于实现我国碳减排及履行30.60国际承诺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核电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放射性废液的排放,对核电放射性流出物中放射性核素的高效去除,对于核电健康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利用ZIFs材料超大比表面积的特点,实现对放射性核素选择性富集,并利用化学反应实现高效固定,可强化对特定放射性核素的去除效果。本报告介绍了Fe@ZIF-67和Fe@ZIF-8对核素U(VI)的富集吸附,以及Ag@ZIF-8对核素碘(I-)的处理作用。
 
杨勇
南京理工大学
个人简介:杨勇,博士后,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长期从事于能源转化和储存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ppl. Catal. B-Environ., Energy Storage Mater., J. Mater. Chem. A, Small等国际期刊杂志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IF>10以上论文8篇,ESI"Highly Cited Paper"2篇,"HOT Paper"1篇,单篇最高他引超200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件。
报告题目:基于分级结构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CO2转化研究
报告简介:光催化转换技术,将清洁、可持续太阳能资源用于CO2转化为碳氢燃料,被认为是一种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一石二鸟”的先进策略。然而,转化效率、催化剂稳定性等问题亟待解决。基于纳米材料分级结构设计,提升催化剂光子俘获和传质;利用助催化剂修饰和Z-Scheme异质构筑,调控体系能带结构和电子迁移路径,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新思路和有效手段。
 
朱成章
江苏科技大学
个人简介:朱成章,2020年获得南京大学博士学位,中国化学会会员、中国化工学会会员。主要致力于环境能源功能材料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在光催化水处理、CO2还原、分解水产氢气及传感器领域已形成特色研究体系,至今申请发明专利8项(授权4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含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IF=19.503, 2篇),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IF=9.229, 2篇),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Materials Today Energy,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Nanotechnology等。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十余次,并作分会场口头报告,参与国家重大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各一项,主持2021年江苏省“双创计划”双创博士基金项目1项,南京大学跨学科科研创新基金项目1项,江苏科技大学人才引进基金项目1项。
报告题目:缺陷异质结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在环境光催化中的应用研究
报告简介:报告人主要阐述缺陷(自掺杂、元素掺杂)异质结材料的可控制备及水环境残留抗生素、消毒副产物的降解研究。具体通过限域结构调控引入缺陷增强反应物分子的吸附活化,并运用DFT计算探究表界面电荷密度及电子结构如内建电场对活性自由基的作用机制,最终基于检测的污染物中间产物推断反应物分子的消除过程。
 
左淦丞
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个人简介:左淦丞,博士,现任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环境纳米功能材料的研究,包括:光解水、光催化降解、荧光检测。2018年获得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留学奖学金,赴南洋理工大学Prof. Yanli Zhao课题组联合培养。目前,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期刊 Angew. Chem. Int. Ed., Appl. Catal. B-Environ., Chem. Eng. J., J. Hazard. Mater.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9篇,含ESI高被引、热点论文1篇,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他引25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
报告题目:Sheet-on-sheet TiO2/Bi2MoO6 heterostructure for photocatalytic amoxicillin degradation
报告简介: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possessing the virtues of low-cost, efficient, and eco-friendly, is an up-and-coming advanced oxidation technology, which can remove emerging antibiotic contaminants. Developing high-efficiency and stable photocatalysts is crucial for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Herein, the sheet-on-sheet (2D/2D) microtopography and (negative)TiO2/(positive)Bi2MoO6 built-in electric field were precisely integrated into hierarchical nanosheets, which can provide the basis and driving force for charge transfer both in in-plane and interface of heterojunction. The prepared photocatalyst with efficient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property of photogenerated charges showed high-efficiency and stable performance for photocatalytic AMX degradation, which was higher than pristine TiO2 and Bi2MoO6, respectively. More importantly, TiO2/Bi2MoO6 showed more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and photogenerated charge separation than TiO2@Bi2MoO6 (different morphology). Besides, four possible pathways of AMX degradation were proposed depending on Gaussian calculations and intermediates analysis by GC-MS and HPLC-TOFMS. This work sheds light on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unique 2D/2D heterostructure photocatalysts for AMX degra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