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颗粒学会!

中国颗粒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中国颗粒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在沈阳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18年8月31日 来源:中国颗粒学会

“中国颗粒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于2018年8月9-12日在沈阳绿城喜来登酒店顺利召开。中国颗粒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学会理事会、青年理事会换届工作会议,中国颗粒学会期刊(《颗粒学报》、《中国粉体技术》)编委会会议于此次会议期间举行。

本届年会由中国颗粒学会、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清华大学、大同大学(台北)联合主办,中国颗粒学会能源颗粒材料专委会、东北大学、沈阳化工大学协办,会议同时得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以及美国麦克仪器公司、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马尔文帕纳科等单位的大力支持。近800位来自颗粒学及粉体技术领域的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等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出席了会议。

中国颗粒学会理事长朱庆山致开幕辞,他回顾了中国颗粒学会的发展历程,对各位专家、代表长期以来的支持表示感谢,同时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开幕式后,8位知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的大会特邀报告,探讨交流了当前颗粒学研究与技术的前沿科学与技术进展。

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及报告445篇。共有385个口头报告在会上进行了交流,其中大会特邀报告14个,分会邀请报告92个;会议期间另安排墙报学术交流78个,学会奖项交流项目42个,学会会员成果交流9个。此外还有14家公司参与本次会议并展示了产品。

除大会特邀报告外,本次会议还围绕颗粒的测试与表征技术、颗粒的制备与处理技术、超微颗粒及纳米技术、能源颗粒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生物颗粒制备技术、粉体先进近净成形技术、气溶胶研究及应用技术、流态化技术、颗粒标准化等主题,设置了16个分会场进行交流探讨。近800位科研工作者、企业代表带来了一系列高水平的专题报告,主会和分会场座无虚席,与会代表享受了一场高品质的学术盛宴,这页彰显着中国颗粒学的蓬勃发展。

本次会议深入探讨了颗粒学发展的前沿及研究中的热点与难点,讨论并提出我国当前颗粒学研究及其应用技术一些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让中国颗粒学界对国内外颗粒学的最新进展、发展动态、趋势等有新的了解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加速了颗粒学各学科在科学和技术上的渗透,研讨了共性技术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对我国颗粒学研究及应用技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与会代表指出,会议交流的报告内容丰富、学术性强、涉及范围广,具有非常好的学术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对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引领作用。此外,通过报告人、听众之间的相互交流,可期解决当前科学研究中遇到的难题和瓶颈,也将促使与会科研人员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少走很多弯路,从而激励再本研究领域产生更多、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为加强科研与产业的联系,促进颗粒学及粉体技术的产业化,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年会还特设仪器展区。美国麦克仪器、丹东百特、精微高博、马尔文帕纳科、珠海欧美克、安东帕、真理光学、济南微纳、仪思奇、塞克玛环保等14家国际知名企业或业内名企集中参展,涉及的仪器包括激光粒度仪、纳米粒度仪、粉体流动性测试仪、物理化学吸附仪、流变仪、PM2.5采样器等,会议间隙,与会专家和企业商展开了热烈交流和深入的业务对接。

本次年会首次设立了“地方颗粒学会联合论坛”,与会地方学会代表不仅进行了学术交流,还沟通了各自单位的工作组织情况及经验,探讨了通过“颗粒团体标准共同体”发布制订颗粒技术团体标准的可行性和具体实施规则,有效促进了地方学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会议期间,由学会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牵头组织的颗粒与标准化论坛成功举办,论坛印发并宣贯了中国颗粒学会已发布的三项标准——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T/CSP 1-2018)和标准工作程序(T/CSP 2-2018)以及《光散射原理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测量仪性能测试方法》(T/CSP 3-2018)。论坛还就“颗粒团体标准共同体”的实施规则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审查通过了《颗粒技术 盐湖卤水 电池级碳酸锂》团体标准。

按本学会奖项工作条例,会议期间颁发了本学会的各项奖项,其中自然科学奖1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8项、技术发明奖3项,另外,有9人获得了学会青年颗粒学奖,12人获得了优秀博士生论文奖及提名奖;有2篇发表在颗粒学报(PARTICUOLOGY)上的优秀论文获得了麦克仪器—颗粒学报优秀论文奖。另外共有29名在校学生荣获年会优秀论文奖,14名学生荣获优秀墙报奖。

通过这次会议,与会代表实现了学术探讨、技术交流、信息沟通、加强联系的目的,探讨颗粒学发展的前沿及研究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并使大家对国内外颗粒学和颗粒工程学的最新进展、发展动态、趋势等有新的了解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企业家参加会议交流,加强科研与产业的联系,促进颗粒学及粉体技术的产业化,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动我国颗粒学和粉体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