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分会场:氢能与燃料电池

发布时间:2022年8月1日

组织单位:海南大学

分会主席:孙世刚

学术秘书:田新龙,海南大学,tianxl@hainanu.edu.cn,康振烨,海南大学,zkang@hainanu.edu.cn

会场简介:氢能和燃料电池是我国清洁能源发展和研究的重要方向,实现我国“碳减排”和“碳中和”的宏大目标,氢能和燃料电池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年初,我国又把氢能技术列为国家未来六大产业之一,氢能和燃料电池都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本次会议将邀请协会(学会)领导、院士、行业知名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就国家相关政策和技术发展、行业科技发展目标和任务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总结国内外近期开发的氢能与燃料电池先进生产工艺和关键技术,指导我国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升级,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期待专家老师和技术人员踊跃参加。

征文范围:电催化、电解水、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氢能制备及产业化装置等关键科学与技术。

学术委员会:孙世刚、沈义俊、陈煜、杨军、冯立纲、徐林、王亮、尹诗斌、刘钟馨、贾春满、李亚伟、王昊

组织委员会:田新龙、康振烨、邓培林、刘雨昊、罗俊明、李静、陈琦、黄玮、孙伟

报告人

孙世刚

厦门大学

个人简介: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电化学和表界面科学研究。

报告题目:电化学能源与氢能源

邢巍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先进化学电源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学会电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电化学会会员。研究兴趣聚焦于质子交换膜(PEM)氢-电能量转化,包括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PEM电解水制氢、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以及有机小分子催化分解制氢。先后主持/完成数十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如:“十三五”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MW级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电解水制氢技术”项目负责人;“十二五”863主题项目“先进燃料电池发电技术”项目首席专家;基金委重点基金项目“多组分协同团簇基新型PEMFC催化剂研究”项目负责人等。

报告题目:兆瓦级PEM电解水制氢技术研究进展

沈义俊

海南大学

个人简介:海南大学教授/博导,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英国海洋工程科学技术院院士(Fellow in IMarEST),中组部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国家特聘海洋工程专家。

报告题目:南海海洋能综合利用海水制氢的应用前景及关键技术挑战

徐维林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个人简介:主要从事非金属电催化剂;可见光分解水催化剂;能源相关的单分子单纳米粒子过程与催化;单分子单粒子水平的能源化学过程基础研究。获得中科院优秀院长奖学金,入选2019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

报告题目:金属纳米颗粒和MN4位点在ORR中协同效应的最佳构型研究

郭少军

北京大学

个人简介:北京大学长聘教授、博雅特聘教授,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连续7年;材料、化学),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首届科学探索奖获得者,中国高被引学者。长期致力于将国家重大需求与基础研究相结合,重点研究燃料电池、氢能与储能电池。发展了高性能原子、亚纳米和纳米催化材料设计的思想,提出了材料应变调控催化的新方式,率先揭示了材料本征拉应变和双轴应变调控催化材料电子结构与催化性能的化学机制,研制出了系列新概念电/光催化材料,显著提升了燃料电池和氢能催化性能,解决了能源小分子反应动力学慢的关键难题,有力推动了材料、化学和能源的交叉与融合。

报告题目:应变催化:材料、理论与应用探索

谷林

清华大学

个人简介:获得国际电子显微学联合会青年科学家奖(2006) ;国际锂电池学会青年科学家奖(2012);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3);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3);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5);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016);中国晶体学会青年科技奖(2018);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2020);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20);入选科睿唯安材料科学领域(2018-2021)和化学领域(2019-2021)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以电子显微学为主,从晶格和电荷自由度揭示功能氧化物材料、储能材料和催化材料原子尺度结构和电子结构的关联;在此基础上,实现轨道自由度电子占据态的直接观测。

报告题目:储能材料基本自由度

胡劲松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个人简介:主要从事电化学能源转换与太阳能转换纳米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在非贵金属电催化剂的设计、可控构筑、性能调控、催化机理及高性能电化学能源器件方面开展了系统且深入的研究。探索了高丰度、环境友好的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首次报道了新型GeSe薄膜太阳能电池器件;在钙钛矿单晶纳米结构与大面积高效率器件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已在包括Acc. Chem. Res.、JACS(15篇)、Angew. Chem.(8篇)、Nature Commun.(3篇)、Adv. Mater.(12篇)、Natl. Sci. Rev.、Chem、Joule、Adv. Energy Mater.(4篇)、Nano Lett. (5篇)、PNAS、Nature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10以上的论文80余篇。

报告题目:高位点密度金属氮碳氧气电催化剂

王双印

湖南大学

个人简介:湖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化学、材料), 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化学)。现为湖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2010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凯斯西储大学,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玛丽居里学者)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催化剂缺陷化学,有机分子电催化转化,燃料电池。代表性论文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中国科学化学、材料,科学通报,JEC, Nature Chem., Nature Catalysis, JACS, Angew. Chem.(20), Adv. Mater.(17), Chem等期刊,总引用22000余次,H指数81,获教育部青年科学奖、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中国侨届贡献一等奖。

报告题目:有机分子电催化转化

姜艳霞

厦门大学

个人简介:已在包括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Nano Energy,ACS Catalysis等期刊上发表SCI收录文100余篇,为10本科技著作撰写10专章。以第五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奖1项。于2005年起担任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编委,2010年起担任电化学期刊编委。2015-2019年担任中国电化学委员会秘书长。厦门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课程组组长,电化学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在研的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化学能高效转化碳基纳米电催化剂结构设计、可控制备及应用研究,第二课题:碳基纳米电催化剂动态表征与结构稳定性。

报告题目:金属纳米颗粒和MN4位点在ORR中协同效应的最佳构型研究

曹睿

陕西师范大学

个人简介:陕西师范大学分子模拟与太阳能转化团队首席教授。2018年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2006年获得美国Emory University的Osborne R. Quayle奖;2009年获得美国Camille and Henry Dreyfus基金。自2011年独立工作后,已在国内外重要影响力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2019年受聘担任Chemical Society Reviews期刊编委,2019年获评“国际卟啉与酞菁协会”授予的“青年科学家奖”

报告题目:分子电催化水分解基础研究

李亚伟

山西大学

个人简介:山西大学教授,山西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氢能与燃料电池创新中心主任,山西省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功能材料在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中的应用。http://hxhgxy.sxu.edu.cn/szdw/jsjj/fjs/cbe96877861c45c093744ced8750fb05.html

报告题目:关于提高三维多孔合金纳米颗粒ORR活性与稳定性的研究

杨军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个人简介: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与光电技术学院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能源转化与环境净化材料课题组负责人,主要从事贵金属基异质结构纳米材料的构筑及其在能源转化和环境净化方面的应用研究。

报告题目:材料复合提升贵金属基电催化剂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

陈煜

陕西师范大学

个人简介:主要从事结构功能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化学/电化学能量转换技术方面的工作。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多省科技厅科研项目/人才计划函评/会评专家。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和江苏/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获2022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 (排名第一)、2021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2020年中国发明协会第二届发明创业成果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1项。

报告题目:金属-有机界面增强贵金属纳米晶电催化性能

陈卫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个人简介: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能源电催化,电分析化学,电化学传感和纳米电化学等研究工作。近年来在Chem. Rev., Chem. Soc. Rev.,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Adv. Funct. Mater., ACS Catal.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70余篇。被SCI他引10,000余次,H指数为61。入选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百人计划”,2017、2018年RSC中国高被引作者,2018、2019年度科睿唯安全球 “高被引科学家”。获得“中国电化学青年奖”,“中国科学院大学-BHPB导师科研奖”,2013年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2019年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现任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和中国电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Scientific Reports、Molecules等期刊编委。

报告题目:电极界面结构调控及对电催化性能影响

王得丽

华中科技大学

个人简介:2013年初入职华中科技大学,任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2013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从事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的设计以及性能优化方面的研究。近五年来,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要包括Nat. Mater.,Nat. commun.,JACS, Nano Lett., ACS Nano等化学、材料、电化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学术论文被Nature Materials、JACS、Nano Letters等学术期刊引用5000余次,并且被Science Daily、Science Now、C&E News等多家新闻媒体以及MRS Bulletin作为亮点工作报道。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项,美国授权发明专利2项。担任《中国化学快报》青年编委,《储能科学与技术》和Nano Materials Science》编委以及加拿大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青年委员。主持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项目青年和面上项目、博士点新教师基金、湖北省科技晨光计划等项目。

报告题目:基于腐蚀工程调控的高效能源催化材料

王亮

浙江工业大学

个人简介:现任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电化学能源转换重点实验室主任。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浙江省特聘专家及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

报告题目:多孔金属电催化剂

水江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个人简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就读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先后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和美国罗切斯特大学(2010年)获双博士学位,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2010-2013年)和凯斯西储大学(2013-2014年)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领域包括电催化剂、储氢材料、质子膜燃料电池、锂-空气电池、锂离子电池。迄今已发表SCI论文60余篇,包括Nat. Catal., Nat. Commun., Sci. Adv., PNAS, J. Am. Chem. Soc.,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ACS nano, Nano Lett.等国际著名期刊,高被引论文8篇;获2016 R&D 100奖;授权美国发明专利一项。

报告题目:新型储氢材料与燃料电池氧还原催化剂

葛君杰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个人简介:研究兴趣为可再生资源制备氢能与燃料电池,包括聚合物电解质(SPE)能源系统,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含直接醇类燃料电池,DMFC)、小分子催化分解制氢、闲置风电电解水制氢技术。先后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学院仪器研发项目等。获得2017年度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作为通讯作者已在包括J. Am. Chem.
Soc., Nature Commun.,Angew. Chem. Int. Ed.,Energy. Environ. Sci.等发表SCI论文>80篇, 多篇被选为高被引论文。多个著名杂志审稿人,并多次在国际国内会议做邀请报告。

报告题目:待定

周嵬

南京工业大学

个人简介: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江苏特聘教授,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双创人才计划和双创团队领军人才获得者。2009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博士毕业后获得澳大利亚基金委授予的澳大利亚国家博士后职位(Australian 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于2010年赴昆士兰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15年加入南京工业大学。2015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5),2018和2019年获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称号。研究方向包括: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关键材料;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设计和规模化制备技术;新型电解水催化剂;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直接碳燃料电池;分布式热电联供燃料电池系统。

报告题目:待定

钟文武

台州学院

个人简介:研究方向主要为光催化材料、电催化材料、锂离子电池。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科技部子课题1项,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在Angewandte Chemie, Advanced Materials, Acs Energy Letter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等国际高水平SCI期刊上发表论文70多篇。

报告题目:Regulation of structure, interface and defects of electrocatalytic materials

苏亚琼

西安交通大学

个人简介: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研究员,principal investigator (PI),博士生导师。2014年获厦门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硕士学位,2019年1月获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催化专业博士学位。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担任美国特拉华大学访问。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担任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博士后,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担任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客座研究员。2020年1月至2020年8月担任厦门大学iChEM-2011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访问。 2020年7月,入选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报告题目:恒电位电化学模拟方法在电催化氧还原反应中的应用

王新

华南师范大学

个人简介:主要从事锂硫电池等电化学能源器件研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90余篇,影响因子10以上论文46篇。相关代表性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3篇),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1篇),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4篇), Advanced Materials (3篇),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6篇),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篇),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2篇),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3篇),Advanced Science(3篇),Nano Energy(6篇),同时在Science China Materials,Nano Research, 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 等国内高水平期刊发表研究成果,其中封面/封底论文11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6件。

报告题目:跨尺度构筑一体化电极促进高产率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回收

尹诗斌

广西大学

个人简介:研究方向主要是燃料电池、电解水/氨/含氮废水、电催化氧化小分子、化学储能电源、石墨烯宏量制备及应用开发等。

报告题目:碳包覆异质结微纳米阵列电解水催化剂

李家源

西北工业大学

个人简介:2018年入选“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021年获“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020年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20年入选“陕西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

报告题目:基于氢溢流效应的电催化过程强化机制研究

赵新生

江苏师范大学

个人简介:专业与主要研究方向:1. 高容量储氢制氢材料、储氢单元;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高性能低铂、非铂纳米催化剂;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层微观结构与电化学反应、物质传递及电池性能的耦合关系;4. 高比能量燃料电池微电源系统

报告题目:高指数晶面贵金属催化剂的结构设计与应用

冯立纲

扬州大学

个人简介: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特聘教授。2012年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和瑞典查尔莫斯理工大学进行博士后科学研究工作,于2016年作为特聘教授加入扬州大学。先后入选广西海外百人计划、江苏特聘教授、六大人才高峰、江苏省科技副总等项目。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先进电化学能源转化与存储的基础与器件应用,涉及燃料电池、电解水、环境电化学。在SCI期刊上发表学术文章110多篇,H-index 45,申请及授权多项发明专利,多篇文章入选ESI高被引文章,是多个国内外期刊的编委与青年编委。

报告题目:界面协同亲氧特性电催化剂

王小明

汕头大学

个人简介:主要从事同步辐射X射线技术与功能电催化材料的交叉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J. Am. Chem. Soc.等期刊审稿人。

报告题目:核壳电催化剂的原电池合成

徐林

南京师范大学

个人简介:徐林,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功能材料及其能源转化与储存的研究。如高效燃料电池电催化剂、金属—空气电池、碳基纳米材料、锂/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等。迄今以一作或通讯作者发表90余篇,其中包含Adv. Mater.、ACS Nano、Adv. Funct. Mater.、Adv. Sci.、Small、Appl. Catal. B、J. Mater. Chem. A、Chem. Eng. J.等,申请专利30余项,一项已技术转让。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等。担任Nanoscale,Nanoscale Advan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和Soft Science等国际期刊顾问编委、《物理化学学报》特刊编辑。获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教师。

报告题目:非贵金属基电催化剂的结构设计与电子调控

马汝广

苏州科技大学

个人简介:近几年主要致力于实验与理论模拟相结合揭示电化学储能和电催化关键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尤其在碳基电催化材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截止目前,已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42 篇,ESI高被引论文3篇 (IF>10的14篇,包括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1篇ESI高被引,1篇very important paper),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Small,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等),H因子41,文章被引4300余次,参与编写英文图书《Flexible Electronics》和《电池材料—基础与应用》各1章,担任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青年编委,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基金2项(青年、面上),上海市科委“扬帆计划”1项,上海市面上项目(探索类)1项和上海市科普项目1项。

 

报告题目:微观限域制备高效电解水催化剂

张立学

青岛大学

个人简介: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和青年基金(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属优青项目、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等项目十余项。已在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发表论文80 余篇,被他引4800 余次,h指数为38。其中,作为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Adv. Energy Mater., ACS Catal., Appl. Catal. B: Environ., Small,《物理化学学报》,《分析化学》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10余篇发表于影响因子>10的期刊、单篇最高被他引340余次、7篇论文先后入选ESI 高被引论文、1篇曾入选ESI 热点论文。

报告题目:钴基电催化剂的结构调控及其电解水制氢应用

康振烨

海南大学

个人简介:海南省自由贸易港“E类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质子交换膜水电解池及燃料电池技术,电催化,微尺度多相流及传热,先进微纳米机电系统及多功能材料,3D打印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报告题目:Novel Electrode Design and Diagnostic in Water Electrolysis for Hydrogen Production

田新龙

厦门大学

个人简介: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南省“领军人才”、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三层次、海南省青联第七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海南省电化学储能与能量转换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

报告题目:高稳定性氧还原催化剂的设计及性能

邓培林

海南大学

个人简介:近年来主要以高活性、长寿命、低成本的新型材料为导向,长期致力于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新型电催化剂的设计与研究,以及可燃冰的高效利用和转化等国际前沿研究方向

报告题目:铋基催化剂促进CO2电还原制备高选择性甲酸

王昊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个人简介:王昊,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BR副研究员,中国科协青年人才项目获得者。近年来主要从事氢燃料电池、电解水制氢电催化剂、膜电极结构、器件的设计和开发,以及固态储氢合金的开发及应用。以第一作者在Adv. Mater.、ACS Energy Lett.、Adv. Funct. Mater.、Appl. Catal. B、Nano Energy、Small、J. Mater. Chem. A等国际期刊上共发表SCI论文15篇,授权美国专利1项。(https://people.ucas.ac.cn/~haowang)

报告题目:氢能关键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批量制备技术

报告摘要:氢气具有能量密度高、无污染、无碳排等优点,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能源载体。大力发展氢能有助于我国深度脱碳,加速实现向世界庄严承诺的碳中和目标。针对目前电解水制氢、合金储氢、氢燃料电池中关键材料制备规模小、单位成本高、以及发展和应用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研究团队通过合成方法创新、工艺参数优化、反应条件调控等确保在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均匀性、一致性和可重复性,并在氢能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性能。